建设牛肉加工公司,却不养牛,而是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来种草。商都恒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都恒昌”)在2014年建厂初期,就选择了一条令人费解的道路。这个看似违背产业常规的选择,却构建出了牛肉加工全产业链最坚实的第一步。
“要做好牛肉,必须从专门的优质饲草开始。”10月2日,曹县磐石街道,商都恒昌相关负责人屠栓成在牧场里介绍。目前,商都恒昌年产值近18亿元,拥有牛肉鲜品、牛肉冻品等200余款产品。这两座占地近1000亩、存栏近20000头优质品种牛的牧场,就是企业的原料基地,也是其全产业链战略的起点。
“最初是我们自己种植饲草,后来又与上千户农户签订了6000余亩青贮玉米种植订单。”屠栓成表示,合作农户由商都恒昌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收购保底价为每吨490元,让参与农户获得了稳定收益。这种“订单农业”模式,在带动了村民增收的同时,保证了饲料品质稳定。
2016年商都恒昌加工园区破土动工,2018年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与别的企业不同的是,商都恒昌从始至终坚持全产业链的循环发展理念。目前,该企业已发展成为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活牛交易、肉牛屠宰、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服务与新零售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走进商都恒昌现代化加工车间,只见72小时精准控温排酸的牛肉,正沿着智能化生产线,被精细分割、包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里出产的牛肉,以优异的品质和口感,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热销。“2020年是企业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在完善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上,开始向研发技术要效益。”屠栓成说。
鲜牛肉在流通环节易变质、货架期短,是整个行业的痛点。面对保鲜难题,2020年,企业组建了核心研发团队,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历经无数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保鲜牛肉栅栏技术”,通过调节包装材料透氧率、储存环境参数等变量,将保鲜期从60天延长至90天。这项创新使得牛肉在没有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显著延长,极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合作的“凉鲜肉生产技术”,同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生产的基本工艺的突破,商都恒昌配套建设了近200平方米的高标准排酸车间,引进先进的冷分割工艺、电刺激技术等,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稳居国内领先水平。2024年,企业又投入150万元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智能化管理。
从2019年首家“恒昌牛肉跃进塔店”开业,到如今拥有全国220家各类餐饮店、专卖店,商都恒昌用市场证明了其全产业链布局的正确性。企业的产品矩阵已发展为4大类6个系列,其中“恒昌烧牛肉”成为中高端礼品市场的明星产品,“一口香”休闲牛肉系列在电子商务平台屡次售罄。今年1-8月,商都恒昌出售的收益达9.6亿元,同比增长10%。
这个从“一棵草”开始的产业故事,不仅成就了一个牛肉品牌的崛起,还打造出一个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样板”。屠栓成说:“我们要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肉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10个万头牧场,建2000家牛肉专卖店和120家牛排连锁餐饮店,布局百万头订单牛养殖基地,让曹县恒昌牛肉‘香飘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