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科学时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对我国畜牧工程专家杨世昆的专访《改变观念新增内需7200亿元》一文,文中提出:中国目前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最好的办法是,“建设人工种植草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拉动内需”,从而加快我国产业体系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科学的、可持续的、快速的、新的发展高峰。
此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读者纷纷就此事向本报发表看法。其中提得最多的是:建设6亿亩人工草场是否可行?是否会出现草产能过剩?对环境是否会造成破坏等问题
《科学时报》:您提议建设6亿亩人工草场每年可新增内需7200亿元,如果我国政府采纳了这个提议,您认为这项庞大计划的资产金额来源该如何解决?
杨世昆:我认为可以用“自己出、民间投、政府补、银行贷”来解决这一个问题。首先,我们经过计算得出:如果建设6亿亩人工种植草场用10年时间完成,每年的投资大约在600亿元人民币。每个人工种植草场的规模为5000亩,数量为12000个,每个人工种植草场的投资大约在500万元人民币。根据上述理解,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设想。
我国农村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大约有3.5亿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民中形成了一支富人队伍,按保守估计,人数为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五百分之一,富人队伍为70万人。如果他们每人拥有的资金为100万元,总数则为7000亿元。
另外,我国民间也拥有大量资金,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217885亿元人民币。加上国家现行的对农民购机补贴额度(含各级政府)在30%~50%,以及银行贷款等渠道,我认为只要项目好,农民能赚到钱,股东能分到钱,就会实现“自己出、民间投、政府补、银行贷”的资金来源设想。
杨世昆:从技术工艺方面来看,建设高产人工种植草场,我国有一整套适合各个地域的成熟技术方案。牧草种子来源前三年靠进口和国产两个渠道解决,三年以后基本上实现国产化。从装备角度来看,我国基本上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从牧草种植到收获、加工及后处理的各项设计技术,只要扩大产量,90%以上的设备都可以实现国产化。
《科学时报》:您建议用我国的天然草原建设人工草场,会不会产生诸如环境问题、用水问题、交通问题等?
杨世昆:我国广大牧区地处大陆腹地,多数是高原和高寒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降雨在200~350mm。国内一些研究成果证明,在降雨量200~350mm以上的草原区,通过科学开发利用水、建设人工草场,是不会破坏环境的。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要我们坚持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的原则,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充分利用天上水,就是注重雨雪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据调查资料分析,现有草地水分生产率多在0.3kg/m3~0.6kg/m3,生产率极低。而降水的潜在生产能力在9kg/m3~12kg/m3,是现实草地生产能力的20~30倍。如果通过综合改良(节水灌溉、施肥、补播),天然草场的产量水平可达14t/hm2~22t/hm2。这说明发展节水灌溉,既可维系水资源系统的平衡,减少水资源消耗,又能增加草的产量。
另外,我所提议建设的6亿亩人工种植草场仅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1/10,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完全有条件选择一些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降雨量相对大一些、有充分地下水源保障、交通比较便利、电力设施比较完善的天然草原地区作为人工种植草场。
《科学时报》:您所提议发展建设的人工草场,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同?
杨世昆:我认为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总体来讲,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由放牧向科学放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转变;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转变。所以,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标志是机械化,手段是产业化。这与传统草原畜牧业靠天吃饭、落后、低下的生产力是有本质不同的。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集约化就是指经营单元一定要达到适度规模,也就是每个农场主人工种植草场规模为5000亩到20000亩。只有这个规模才能实行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才能说是继家庭草畜承包经营后牧区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资源有效整合,才可以进一步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活力,更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时报》:建设6亿亩人工草场是一个大工程,可以想象草产量会相当可观,但增产这么多草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杨世昆:我认为不会。首先,我国草原畜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008年我国主要畜产品肉类总产量为7269万吨,牛奶总产量为3651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3.48公斤和27.04公斤;而2005年发达国家肉、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80.2公斤和253公斤。我国肉和奶人均占有量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差距。
另外,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所占比例为63.49%,牛、羊肉所占的比例仅为13.56%,产品结构亟待调整。虽然我国为世界上肉类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国内的高档牛肉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垄断,其每公斤售价是国产牛肉的3.6倍。大力发展以生产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牛肉、羊肉、奶为主体的草原畜牧业,在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强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
其次,我国蛋白饲料一直呈现紧缺局面。据中国草业协会专家考察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精饲料供求缺口高达5000万吨。开发可替代粮食的优质蛋白草粉精饲料,市场前景将会很广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草粉年出口额逾10亿美元。我国邻国日本和韩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草粉,其售价为:粗蛋白含量为15%的草粉每吨170美元,粗蛋白含量为25%的草粉每吨280美元。从国内市场看,四川省每年至少需要30万吨优质草粉,广东省需要90万吨,其他农业大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而目前我国引进草种、技术、设备生产的优质草粉刚刚起步,草粉年产量不足2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2006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指出,全球有8.54亿人处于饥荒当中,每年这一数目还在以400万人的速率增加:“人类正面临近来历史上供应最吃紧的粮食问题,对世界最贫穷的人来说,食物已经不是他们所能够负担的。”
我国如果建设成6亿亩人工草场,将生产出大量的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牧草,牧草的“替粮”功能就会不断地被开发、放大,每年将节省大量的玉米等粮食。这样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将为世界的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时报》:那么就您的理解,牧草的价值功能除了能通过销售草产品来体现外,它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开发价值?
杨世昆:其实,草的价值除了直接作为草产品销售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比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以生物质能源为载体的再生能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化石性能源载体。
以国外为例,匈牙利萨尔瓦什研究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能源和工业方面草种的培育工作。目前已培育出含优质纤维素、干草产量高、适用于能源、造纸、木材、纺织和建筑工业用的新草种。这些新的草品种被称为“能源草”,它们是一种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于作燃料的原料。它们的再生速度快,光合效率高,每亩干物质产量高达每年1.0~1.5吨,且根系发达,抗性较强(抗虫、热、寒、旱、盐、碱),适应性很广,是优良的水土保持和荒滩地治理植物。
根据国内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未被利用的荒草地中有361万公顷适合种植生物乙醇能源植物,每年潜在的生物乙醇产量达1100万吨,可替代当今中国汽油消费的23%。
《科学时报》:确实,近年的能源紧张格局引起很多国家对生物质能源的重视。但在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草”在其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杨世昆: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生物乙醇主要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来的,如玉米和甜菜等。美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农场主种植规模一般都达几万亩,所以玉米成本很低,发展燃料乙醇在美国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且美国人均耕地多,大面积种植玉米不会影响粮食安全。2006年美国种植了1400万吨玉米,其中有20%用作汽车使用的燃料乙醇生产原料。但是按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面积种植玉米来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因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种粮供人吃饭尚不富足,再拿出一部分来发展生物质能源是不现实的。为此,2007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如果我们建设现代化人工草场,用优质牧草替代粮食,食物产能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了,就可将原来限制玉米深加工的政策放开,使我国以玉米为主原料制造生物乙醇的生物炼油产业获得发展成为可能。
《科学时报》:我们知道,天然草场是不会排放有害物质的,但人工草场要机耕、浇灌、播种、施肥等工序,这个过程会不会对生态环境有害?
杨世昆:可以这么说,由人工种植6亿亩草场所兴起的现代草原畜牧业以及拓展的“替粮”工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都是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6亿亩人工种植草场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92万吨。利用10%的人工草场生产牧草,让90%的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和科学利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将会最大范围的减少,我国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此外,大力发展“替粮”工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全球近15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8%,甲烷增加了50%,二氧化氮增加了13%。气候的恶化和煤、原油、天然气和铀储量的减少,使得人们要求迅速改变能源结构。欧盟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制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达到21%,而在电能生产中要达到22%。在今后25年内,生物质燃料可望占美国运输燃料的37%,如果汽车燃料经济性翻一番,则占运输燃料比例可提高到75%。
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会占据重要角色,因此,全力发展人工种植草场开发生物质能源,对解决我国能源紧张、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都有重大贡献。